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,所以常常会 Push 自己去学习、去坚持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习惯,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,但收获很少,自己的能力始终无法得到一个质的跨越。我也明白是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,可是有时候就是求而不得其法,让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:
感觉不学习,自己就得不到成长,可是学了又感觉没有太大变化,那我的付出又有什么用,还不如将时间放在娱乐上面。
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:
所以,我将这本书中我认为比较好的观点和方法整理出来,让自己能够时刻回顾,提醒自己去改进。
这本书中我认为有意思和有用的内容有:
本能脑、情绪脑与理智脑
本能脑与情绪脑由生存压力塑造,趋向于即时满足、急于求成
理智脑用于创造、立足未来,获得延时满足
理智脑对身体的控制力较小,需要合理使用一些方法去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,让身体去行动
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,本能脑和情绪脑会得到优先的供血,而理智脑缺血会造成大脑空白,我们需要 缓解过程(深呼吸) 来让理智脑恢复供血
焦虑
安全感来源于自身的 独特优势:能力、财富、权利、影响力
焦虑来源于 对独特优势的求而不得,想同时做很多事,又想立即看到效果
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,与他人比自身始终会落入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,应该同过去的自己相比,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
形式与解法:
耐心
正确的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,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
学会利用复利,在正确的方向上刻意练习,让自己始终处于能力的**拉伸区
成长方式有权重:改变量﹥行动量﹥思考量﹥学习量
知行合一
学习有平台期,坚持到突破平台期才能获得提升
要知道平台期有多久
模糊
模糊就会产生逃避,大脑喜欢确定性
我们要不断的深挖,消除认知、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,让目标的实现路径足够的清晰
感性
要善于捕捉潜意识的信号,让感性帮助选择,理性帮助思考
当感性对某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,用理性不断追问原因
元认知(反思)
通过反思,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,防止被潜意识左右(刷抖音)
方法:
成为思维舵手:
专注力
感受当下,享受当下,行动不能缺乏感受(不能只为了做而做)
分心走神本质是逃避,原因是事情太无聊或太困难
用意识学习和精进,用潜意识发散和创新
深度沉浸的方法 = 正确的方法 + 大量练习, 埋头苦干只是自我感动式的重复
正确方法的特征:
学习力
任务匹配,在舒适区边缘,找到自己能持续做下去的方式
深度学习,缝接知识、注重输出,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,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
深度学习方法:
被动学习:听讲、阅读、视听、演示,留存率为5%、10%、20%和30%
主动学习:讨论、实践、教授给他人,留存率为50%、75%和90%
人的能力分为知识、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:
创建关联,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,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
获取关联能力方法:
认知体系,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、独立的知识、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,让知识帮助你做实际的决策
构建方法:
认知需求闭合,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,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(任务未完成前,一直记挂)
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,每打一次卡,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,但动机转移(仅仅为了打卡),行为就会失真(糊弄)
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,不做打卡展示,任务设下限,不设上限
反馈,产出作品,获得反馈,有了作品意识才有未来
锁定价值—打磨作品—换取反馈:
古典的跃迁理论:打磨作品—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—受到更多关注—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—借助系统推力,实现人生跃迁。
主动休息,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,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
极度专注 + 主动休息 = 番茄钟
情绪力
在一定的前提下,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,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,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。
稀缺心态会降低心智带宽,做出不明智行为,会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目标
压力或注意力被吸引(巨大折扣)也会占据心智带宽
获取心智带宽:
多视角,成为一个相机,不同的角度风景是不同的
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,时刻做好向上升级、向下兼容的准备
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,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。
获取多视角的方法:
游戏心态,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,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
动机转移心理学,积极心理学
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,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:
《享受就寿》的打油诗:
有人跑步想瘦,
有人跑步想寿,
而我跑步享受,
享受享瘦享寿。
书中还有一些我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也一并记录下来:
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,然后尽可能去实践、改变
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经验总结、反思和升华的能力
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
每日反思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,无论好坏
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,需要具备以下因素:
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