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ook - 读《认知觉醒》

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,所以常常会 Push 自己去学习、去坚持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习惯,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,但收获很少,自己的能力始终无法得到一个质的跨越。我也明白是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,可是有时候就是求而不得其法,让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:

感觉不学习,自己就得不到成长,可是学了又感觉没有太大变化,那我的付出又有什么用,还不如将时间放在娱乐上面。

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:

  • 一是让我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多错,自己必须要去改正了
  • 二是书中也给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,能让自己去实践

所以,我将这本书中我认为比较好的观点和方法整理出来,让自己能够时刻回顾,提醒自己去改进。

这本书中我认为有意思和有用的内容有:

  • 本能脑、情绪脑与理智脑

    本能脑与情绪脑由生存压力塑造,趋向于即时满足、急于求成
    理智脑用于创造、立足未来,获得延时满足

    理智脑对身体的控制力较小,需要合理使用一些方法去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,让身体去行动

    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,本能脑和情绪脑会得到优先的供血,而理智脑缺血会造成大脑空白,我们需要 缓解过程(深呼吸) 来让理智脑恢复供血


  • 焦虑

    安全感来源于自身的 独特优势:能力、财富、权利、影响力

    焦虑来源于 对独特优势的求而不得,想同时做很多事,又想立即看到效果

    世界上优秀的人很多,与他人比自身始终会落入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,应该同过去的自己相比,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

    形式与解法:

    • 完成焦虑【克制自己】:有许多想要做的事
    • 定位焦虑【认清自己】:想做超过当前能力的事
    • 环境焦虑【尽力而为】:想做但环境不允许而做不成的事
    • 难度焦虑【直面挑战】:想做的事太困难

  • 耐心

    正确的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,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

    学会利用复利,在正确的方向上刻意练习,让自己始终处于能力的**拉伸区
    book-renzhijuexing-0837-02.jpg

    成长方式有权重:改变量﹥行动量﹥思考量﹥学习量
    知行合一

    学习有平台期,坚持到突破平台期才能获得提升
    要知道平台期有多久


  • 模糊

    模糊就会产生逃避,大脑喜欢确定性
    我们要不断的深挖,消除认知、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,让目标的实现路径足够的清晰


  • 感性

    要善于捕捉潜意识的信号,让感性帮助选择,理性帮助思考
    当感性对某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,用理性不断追问原因


  • 元认知(反思)

    通过反思,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,防止被潜意识左右(刷抖音)

    方法:

    • 读书,学习前人的智慧
    • 时刻反思自身的行为
    • 冥想,提升自身的专注能力
    • 对模糊零容忍

    成为思维舵手:

    • 针对当下的时间,保持觉知,审视第一反应
    • 针对全天的日程,保持清醒,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
    • 针对长远的目标,保持思考,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

  • 专注力

    感受当下,享受当下,行动不能缺乏感受(不能只为了做而做)
    分心走神本质是逃避,原因是事情太无聊或太困难

    用意识学习和精进,用潜意识发散和创新

    深度沉浸的方法 = 正确的方法 + 大量练习, 埋头苦干只是自我感动式的重复

    正确方法的特征:
    book-renzhijuexing-0837-05.jpg

    • 明确的目标,目标越精细,注意力感知越高
      • 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、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。​”而不是“我要练琴半小时”
    • 练习时极度专注
      • 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,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
    •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,识别不足与为什么不足
      • 从教练、书籍、交流、自我反思中获取
    •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

  • 学习力

    任务匹配,在舒适区边缘,找到自己能持续做下去的方式

    深度学习,缝接知识、注重输出,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,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

    深度学习方法:

    • 获取高质量知识、一手知识(论文、书籍)
    • 深度缝接新知识
    • 输出、教授别人
    • 反思生活

    被动学习:听讲、阅读、视听、演示,留存率为5%、10%、20%和30%
    主动学习:讨论、实践、教授给他人,留存率为50%、75%和90%

    人的能力分为知识、技能和才干三个层次:

    • 知识:最不具迁移能力的,你成为医学博士,也照样有可能不会做麻婆豆腐
    • 技能:通常由70%的通用技能和30%的专业技能组成,迁移性要好一些
    • 才干:职业之间的界限可以被完全打破

    创建关联,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,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

    获取关联能力方法:

    • 手中有锤,即有热爱和关注的事物
    • 输入足够多
    • 保持好奇
    • 常说一句话,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

    认知体系,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、独立的知识、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,让知识帮助你做实际的决策

    构建方法:

    • 寻找真实的触动点,写下联想的思考
    • 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
    • 在生活中去实践

    认知需求闭合,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,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(任务未完成前,一直记挂)

    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,每打一次卡,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,但动机转移(仅仅为了打卡),行为就会失真(糊弄)

    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,不做打卡展示,任务设下限,不设上限

    反馈,产出作品,获得反馈,有了作品意识才有未来

    锁定价值—打磨作品—换取反馈:

    • 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
    • 制定分享策略,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
    • 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,获得反馈

    古典的跃迁理论:打磨作品—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—受到更多关注—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—借助系统推力,实现人生跃迁。

    主动休息,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,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

    极度专注 + 主动休息 = 番茄钟


  • 情绪力

    在一定的前提下,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,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,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。

    稀缺心态会降低心智带宽,做出不明智行为,会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目标
    压力或注意力被吸引(巨大折扣)也会占据心智带宽

    获取心智带宽:

    • 保持环境觉知,理智选择
      • 反思来在压力下作出正确的决策
    • 保持目标觉知,少即是多
      • 将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上
    • 保持欲望觉知,审视决策
      • 信息欲、物欲、社交欲
    • 保持情绪觉知,谨慎决定
      • 不在情绪化的时候做决定
    • 保持闲余觉知,自我设限
      • 大量闲余时,应适当创造稀缺,可以激发行动力,避免进入低效的状态

    多视角,成为一个相机,不同的角度风景是不同的

    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,时刻做好向上升级、向下兼容的准备

    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,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。

    获取多视角的方法:

    • 勤移动
    • 善学习
    • 要开放(保持客观)
    • 寻帮助
    • 多运动
    • 常反思

    游戏心态,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,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
    动机转移心理学,积极心理学

    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,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:

    •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,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
    •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,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
    •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,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

    《享受就寿》的打油诗:
    有人跑步想瘦,
    有人跑步想寿,
    而我跑步享受,
    享受享瘦享寿。


书中还有一些我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也一并记录下来:

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,然后尽可能去实践、改变

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

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经验总结、反思和升华的能力

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

每日反思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,无论好坏

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,需要具备以下因素:

  •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
  • 有独特的本领、技能,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
  •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,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

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:

  •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,你最想帮助哪些人?
  •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?
  •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?
  •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?
  •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,你会如何度过余生?
  • 闲暇的时候,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?

后记

  • 2024-11-09,开始使用手记来尝试每日反思